3月26日起,16项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将在北京正式落地。以一个试管周期计算,该项政策落地能为患者节省1万元左右
育龄家庭的减负账本
阅读提示
日前,北京市医保局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等16项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。新规将于3月26日落地,北京成为国内首个将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范畴的城市,该项医保政策的出台落地将有利于减轻家庭*育成本。
结婚3年后,36岁的毕莹想要个孩子,让甜蜜的二人世界变成幸福的三口之家。与丈夫商量后,两人开始备孕。但意料之外,备孕1年多,夫妻俩还是没等来怀孕的“好消息”。去医院检查后,医*告知“不孕不育”。
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数据,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为7%~10%。
为缓解辅助*殖导致的经济压力,日前北京市医保局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、胚胎移植术、*优选处理等16项涉及人群广、诊疗必需、技术成熟、安全可靠的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。据了解,新规将于3月26日落地,北京成为国内首个将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范畴的城市。
好“孕”难降临
秦妍和丈夫都在北京做程序员,两人平时工作压力大,为尽快在北京安家,婚后夫妻俩把重心都放到工作上。“刚工作时没想过要孩子,为了拼事业也不敢怀孕,没想到现在想要却要不上了。”秦妍说。
毕莹的情况也类似。2015年,她在四川旅行时与丈夫结识,次年两人在成都结婚安家。婚后毕莹辞掉了电视台导演的工作,结束10年“北漂”*涯。本以为没了繁忙的工作,就能好好享受家庭*活,然而却迎来了不孕不育的检查结果。
通过*活方式调整、中西医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、心理疏导等综合手段可以解决部分患者的*育难题,但仍有不少患者需要依靠辅助*殖技术。
在尝试多种治疗方式无果后,秦妍和毕莹都选择了辅助*殖技术。为提高受孕率,秦妍开始降低工作强度,调养身体。与此同时,2019年1月夫妻俩第一次尝试了试管*殖技术。
据了解,目前北京市具有辅助*殖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15家,作为其中一家医疗机构的业务院长,廖希在接受《工人日报》记者采访中表示,在来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夫妇中,医*会先建议患者做进一步检查,安排手术治疗、促排卵等,先尝试自然怀孕。“如果还不能受孕,再根据病因建议选择人工授精或者体外受精-胚胎移植即试管婴儿的方式受孕。”廖希说。
一个试管周期*率为30%~40%
2020年6月,毕莹通过试管*殖技术实现了受孕,但并不是每个做试管的妈妈都能如此好“孕”。廖希介绍,每对夫妻一个试管周期*的概率为30%~40%,每个周期概率大致相同。
秦妍夫妻俩的第一次尝试,以失败告终,紧接着次年又进行了第二次,但仍未*。“想怀孕怀不上,眼看年龄越来越大,已经错过最佳*育期,即使家人不说什么,自己心里也着急。”秦妍有些无奈。
秦妍告诉记者,除了精神压力,试管*殖技术也给夫妻俩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。“促卵针四天花了2020.16元、住院费7234.36元、14天药费3783.2元……”第一周期的试管结束后,她在家里拿起一沓黄色收费票据计算开支,共3.8万元。尝试过两次试管*殖技术后,秦妍夫妻俩仅医药费就花了6万多元。
廖希介绍,一次人工授精费用3000元左右,但适用人群较窄。对于适应症人群更广的试管,一个周期的费用在3万~5万元,检查和治疗的项目越多,花费就会更高。她举例说,夫妻任何一方如果染色体异常,为了避免流产或出*缺陷,需要对胚胎做进一步检测,这些检测费用就是这对夫妻多出来的支出。
此外,一个试管周期是2~3个月,“每做一次要请假好几天,收入严重缩水。”面对高额花销,秦妍表示,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。近期听说北京市将16项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,她和丈夫都松了一口气,两人计划医保政策落地后进行第3次尝试。
记者了解到,被纳入医保的16项辅助*殖项目,多为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、胚胎移植术等,价格从180元到5050元不等。以一个试管周期计算,医保政策的落地能为患者节省1万元左右。
医*建议不要盲目等待医保落地
“做试管婴儿最痛苦的是心理煎熬,既对结果充满期待又要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。”秦妍说。
近年来,随着辅助*殖技术日益成熟,不少不孕不育夫妇把希望寄托于此。但廖希表示,在接诊过程中,一些患者曾明确表示因为资金问题要放弃试管治疗。
北京率先将辅助*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后,一些省市相继做出回应。湖南省医保局明确在诊疗项目方面,将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。四川省卫健委表示,将会同相关部门,积极争取将常用的辅助*殖技术进行统一定价,将常见的辅助*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进一步减轻群众相应负担。
针对有网友表示“如果能报销就会去尝试做试管”,廖希建议,如果医保政策能很快落地,从经济角度看可以等一等。但如果需要等太久,有些患者因为年纪渐大、不孕原因复杂等确实等不起,应根据病因和身体情况等听取主治医*的建议,不要盲目拖延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