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明朝历史上,曾经发*过一场非常诡异的胜利——发*在明武宗时期的应州大捷。
之所以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军事史上一场奇怪的战争,有两个奇怪之处:一是指挥者奇怪,指挥官是著名的荒唐皇帝朱厚照;二是伤亡人数奇怪,双方投入兵力多达十万,而有记载的伤亡人数不过百(”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,明军阵亡五十二人”)。
古语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,到了朱厚照这里这句话不灵了。
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情痴,是一夫一妻制的典范。他一*只娶了一个女人,也只爱一个女人,即朱厚照的母亲张皇后。
而朱厚照跟其父相反,是历史上最好色的皇帝。他15岁就登基,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外出找女人。
在宫里还觉得不过瘾,脱下龙袍到民间寻找*,半夜三更闯进百姓家,看到哪家百姓妻女长得漂亮,就亮出皇帝身份,霸王硬上弓。
老百姓不相信皇帝会如此混账,官员也不相信皇帝会如此*。
于是永平知府毛思义就贴出安民告示,说今后凡是没有官府文书,谁敢自称是皇上,前去扰害百姓的,一律严惩不贷。
武宗(朱厚照)闻听大怒,下令将毛思义逮捕下狱。
不仅如此,他还大量招募娈童,大搞同性恋,供自己寻欢作乐。
汉朝时候有个汉灵帝,指导宫女在后宫开超市买商品,自负盈亏。
朱厚照学习汉灵帝好榜样,青出于蓝,不仅让太监开商店,还让他们开妓院,让宫女当*。
朱厚照则化装成消费者,到超市购物,到妓院听音乐、嫖娼,体验*活,开心得不要不要的。
朱厚照的父亲朱祐樘是个史上少有的好皇帝,除了感情专一,对待大臣非常宽容,*活非常节俭,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,对外坚持和平共处原则、致力于维护边境和平。
因此,史学界把明孝宗朱祐樘和汉文帝、宋仁宗并列为史上最仁厚皇帝。
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,老子孬种儿*。好得出奇的皇帝朱祐樘,为什么*了个坏得要命的儿子?
子不教父之过,朱厚照这么坏,归根结底还是老爸朱祐樘的错。
朱祐樘只有一个张皇后,产出也非常低,张皇后只为皇帝*了三个孩子,二男一女,*还夭折了一个。
明朝后期的皇帝,都像病秧子一样,*育能力差劲,无论怎么工作都不见功。
换言之,朱厚照是朱祐樘的一棵独苗,名副其实的国宝。
既然如此,那就是重点保护对象,含在嘴里怕化了,捧在手里怕碎了,从孩子出*后所有人都只给朱厚照一副脸,就是笑脸。
宫里的太监和宫女,就更甭说了,把他当爷伺候。
小朱厚照在宫里骄横任性、说一不二,大家众星捧月,脾气不大就出怪了。
因为怕儿子受委屈,也不敢找严师对儿子实行帝王教育,而是找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,整天陪他玩耍,绞尽脑汁逗他开心。
娇子如杀子,小时娇惯儿子,没有对重视思想、品德教育,结果出了个奇葩儿子,连天启皇帝都不如。
天启皇帝虽然不上朝,但是人家献身木工事业,不乱来;还允许大臣们打理朝政。
朱厚照不仅荒淫*,而且心理变态,喜欢恶作剧。他最大的成就就一是投入巨资,修建房子数百间建立豹房,看着豹子交配;二是培养出了太监中的战斗机刘瑾;三是发明了猴子骑在狗身上,点燃狗身上爆竹的游戏;四是自己不理朝政,也不让大臣打理,把国事交给刘瑾为首的八大太监(“八虎”)去处理;五是把良家妇女跟和尚弄到一起,看看究竟会发*什么故事。
可是,就这样一个荒唐到极点的皇帝,在历史记载中,他却曾经亲自指挥明军,进行了以少胜多的应州大战,将蒙古铁骑打得溃不成军,几十年不敢南下。
那么,豹房皇帝是如何指挥这场应州大捷的呢?
正德十二年八月,大同总兵王勋正在跟自己的小妾吃月饼,突然收到了信,信中人以上司的口吻要他好好守城,安心练兵。他一看落款非常搞笑——”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”。
王勋看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因为总兵就是封疆大吏,他的上司除了兵部尚书,就是皇上,明朝没有什么“大将军总兵官”这个职务。
说是诈骗信吧,送信的人又是正儿巴经的官差,这让他非常迷茫,百思不解。
他不知道,这是皇上朱厚照的亲笔信,这时候的皇上已经来到了边关。
朱厚照为什么放弃宫廷优越的*活,到荒凉冷清的边关来呢?狗改不了吃屎,寻求*。
你想,皇上见识过了后妃,也见识过了民女和百姓老婆,唯独没有领略过蒙古女子。如果不能如愿,那豹房皇帝会死不瞑目。
不过也有人说,朱厚照突发奇想,要想祖先朱棣学习,给蒙古人一个下马威。
不管是想挑战蒙军,还是想会那里的民女,总之他失望了。
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,人烟稀少,不像中原那样到处都是村庄。
朱厚照千里迢迢过了居庸关,来到宣府,不但没有见到美女,连美女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几个。
于是他先是用书信调戏了王勋,然后亮明皇帝身份,在大同住下。
正在朱厚照郁闷的时候,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来了,不过不是来送美女的,而是来搞事的。
小王子不是单枪匹马,带着五万铁骑,目标直指大同。
王勋失魂落魄,大同守得住守不住无所谓,皇帝大人在这,可不能出差错。
但是朱厚照毫无惧色,反而下令迎敌;因为他长这么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害怕。
于是王勋只好硬着头皮,带领部下出城迎敌。
朱厚照初*牛犊不怕虎、无所畏惧,却把随行大臣江彬吓呆了,他用皇帝令牌开始调兵:
“辽东参将萧滓,宣府游击将军时春,率军驻守聚落堡、天城。延绥参将杭雄,副总兵朱峦、游击将军周政,驻守阳和、平虏、威武等地,以上部队务必于十日内集结完毕,违抗命令者定斩不饶。”
“辽东参将萧滓,宣府游击将军时春,离开驻地,火速支援王勋。副总兵朱峦、游击将军周政即日出发,尾随鞑靼军,不得擅自作战。宣府总兵朱振,参将左钦即刻出兵,驻守阳和,不得出战。违令者格杀勿论!”
反正大明地大物博,最不缺的就是兵力。
正德十二年十月,甲辰。战争在山西应州打响。
朱厚照也不讲什么战术,就是向前猛打猛冲。
蒙古小王子被这种战法打蒙了:明朝军队一直是以防守为主的,今天怎么太阳西边出来了?
楞的怕不要命的,小王子只好布置防守。
双方激战一天,全都人困马乏,肚子饿得咕咕叫。
双方好像有默契,各自鸣金收兵,明军撤退到城里。
第二天早上,大雾散尽,小王子主动出击,下令攻城。
可是还没等他来到城下,朱厚照先下令主动出击。
这时候,各地勤王的明军接到圣旨纷纷赶到。
面对蜂拥而来、越杀越多的明军,小王子恐惧了,慌忙下令撤兵,应州之战以明军大胜告终。
既然如此,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一场奇怪的战争?
根据史料记载,此战中明军投入兵力5万,蒙古参战兵力3到5万。双方激战两天,刀枪剑戟没长眼,按照记载双方却只有68人伤亡,简直是天大的笑话。
别说是真刀真枪干,即使几万蒙古骑兵踩踏过去,也要有个千儿八百的伤亡。
别说骑兵踩踏,2015年朝觐麦加*寺的时候,发*踩踏还有1500人死亡呢。
有人说这是记载历史的人,或者是文官集团看不惯朱厚照,故意抹杀朱厚照的功绩。
不错,记载应州大捷的《武宗实录》,是文官杨慎编纂的,朱厚照胡作非为的时候,杨慎深恶痛绝,曾经多次上书劝阻。但是朱厚照执迷不悟,杨慎索性辞职回家。
所以,杨慎抹黑朱厚照有这个可能。
但是我们别忘了,中国素来有后朝为前朝编史的传统,历史真相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态度被掩盖。
《明史》不是明朝官员编纂的,事实上是清代官张廷玉为首的清朝官员编写的。
正是因为后人编纂前朝历史,相对来说更为客观、更权威。清朝皇帝可能会抹黑李自成、崇祯、吴三桂,甚至会妖魔化朱元璋、朱棣,但是不会抹黑朱厚照这个无名皇帝。如果《武宗实录》不符合事实,张廷玉在编写明史的时候,就会纠错,还历史本来面目,不会照本宣科;毕竟朱厚照又没有扒掉张廷玉的祖坟。
再说,编写明史,也不是张廷玉一个人说了算。
有人说,应州大捷为明朝换来几十年的和平,也不符合事实。
事实上,朱厚照上台后,明朝一直在挨打。
达延汗,就是一般俗称的蒙古小王子,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战略家,绝对是朱厚照不能相比的。
他是地道的马上皇帝,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皇帝。
他能征善战,满腹韬略,指挥鞑靼铁骑横扫蒙古其他部落,在16世纪初,将草原各部落打得服服帖帖。
当达延汗统一草原后,便开始和明朝较量。
弘治十一年(1498年),达延汗“营亘三千余里”兵犯边关,自称“大元大可汗”,要求向明朝互市朝贡。
达延汗兵临城下,明朝被迫满足了他们的部分要求,允许他们朝贡。从武宗继位,到正德十二年(1517年)应州之役以前,达延汗几乎每年都要侵略明朝边境。其中重要的几次侵略如下:
武宗即位当年,达延汗兵犯宣府,杀死官兵2165人,掠夺财物、人口不计其数。
同年十月份,蒙古犯甘肃镇,甘肃都指挥使刘经力战不敌,殉国。
正德四年(1509年),两次全面进攻明朝北部边防。
正德九年(1514年),侵宣化,游击将军、守备将军皆战死。
这说明蒙古小王子根本不怕明军。
其实,从土木堡之变(1449年)后,明军战斗力已经明显下降,与游牧民族较量总是处于守势,这是历史事实。
为什么应州大捷之后,小王子不敢侵犯明朝了?
因为达延汗在应州大捷这一年,即1517后病死,不是被朱厚照吓死气死的。
小王子达延汗死后,漠南蒙古部落开始混战,没有精力对明朝发动大规模入侵。
正因为如此,很多人忘记这是个巧合,自娱自乐,觉得朱厚照这个豹房皇帝在应州大捷中重挫了蒙古军队。
试想,土木堡之战,瓦剌3万大军就将20万明朝政府军主力打得落花流水。应州之战,明军至少应该有10万兵力才能招架。因为这时候土木堡之变过去了70年,明军*活在和平环境中,战斗力更是江河日下。
蒙古兵力本来就少,骚扰边境出兵都不会上千,抢了就跑。
出兵3万的话,战略目标就是攻打明朝京城,怎么会因为一场死伤十几人的战斗就放弃?
真实的应州大捷应该是,明朝时期,蒙古军队对明朝战争就是掠夺战和贸易*引起的战争。当时小王子带兵抢掠刚好遇到明军主力,抢劫不利之后就跑了。然后朱厚照的一帮太监兄弟,为其涂脂抹粉,大加吹嘘。
但是编写历史的时候,那些人不肯违背事实,如实记录,所以才有了数万大军交战,死伤几十人的黑色幽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