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中医开的方子只有几味药,有的却有几十味药,究竟哪个方子好?
这个问题其实不能一概而论,要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得了解了解老中医是如何开药方的。
老中医治病既要通过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了解患者的疾病明确诊断,同时又要熟知中药药性, 犹如兵家打仗,要“知彼知己”方能“百战不殆”,才能给患者开出恰当的药方。因此,人们又将医*用药形象地描述为“用药如用兵”。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遣药组方,展示了中医中药的奥妙和变化万千,正如《吕氏春秋》所说,“良医,病万变药亦万变”。历史上,有两种较为著名的用药法则。
医圣张仲景坐堂看病图
第一种,就是君臣佐使用药观,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医用药开方法则。
老中医开出的每一个处方,有的只有几味中药,有的十几味,有时候会有几十味或者更多。药量也不等,有时候几克,有时候上百克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处方,一个好的处方含有的学问可大了。
首先,处方中含有君臣佐使的用药理念。说的是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和地位,我们把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之为君药,君药可以是一味药, 也可以是两味药物,与其他药物相比较,用量要大;臣药是指辅助君药的药物,可加强君药的作用;佐药一方面协助君药治疗一些次要症状,其次制约君药的某些不良作用;使药在处方中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,有时候引经药也起使药的作用。这就是一直指导中医制方的君臣佐使用药观念。
君臣佐使用药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,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提出了“主病之为君,佐君之谓臣,应臣之谓使”的基本法规。方制大小,“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,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”。后世的医家在制方上多尊崇此说。
在《汤液本草》中阐释为,“主病者为元首,臣佐使应之。”历代医家根据各自的临床实践,各抒已见,不断丰富着君臣佐使的用药观念,并且到现在,也在指导着临床医*的处方配伍。
下面我就以临床调治体虚易感冒、易过敏的常用的传统名方“玉屏风散”为例,来讲讲君臣佐使用中药观。
该方来自《医方类聚》,玉屏风散的组成中药非常简单,属于典型的小药方,由黄芪(蜜炙)、 白术和防风等三味中药组成。方中黄芪甘温,内可大补脾肺之气,外可固表止汗,为君药。白术健脾益气,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,为臣药。两药合用,使气旺表实,则汗不外泄,邪亦不易内侵。而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为佐药。本方配伍特点在于,以补气固表药黄芪、白术为主,配伍小量祛风解表之品防风,使补中寓散。其中黄芪得防风,则固表而不留邪;防风得黄芪,则祛邪而不伤正,两者相畏而相使。
玉屏风散
方名玉屏风散,是根据其功用有似御风的屏障,而又珍贵如玉之意。
别看该方药少组方简单,却具有很好的益气固表止汗之效,在临床常用来调治身体虚弱、易出汗、易感冒、易过敏等,也可以调理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。
第二种,就是张景岳的方阵用药观。
明代,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名字叫张景岳,他出身于军人家庭,曾从戎多年,后回乡行医。著有《景岳全书》等,在多年的行医中,他将立营布阵、设阵而后战的军事思想借用于处方立法中,提出“方阵用药观”,制出新方186首, 对后世组方影响深远。
《景岳全书》
“方阵用药观”是明代张景岳对于中医立法处方的一大创新。所谓“方药列八阵”分别指补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热、固、因八阵。具体来说,张景岳将古人繁多的治疗方法概括为八个方面的治疗*,每一阵又含有数种治疗方法,如补阵分别涵盖有补气、补精,补阳、补阴的等不同,谓之“法中有法”,这样的分类法,有纲有目,简明扼要,大、中、小法融会贯通,是将古代的军事法入方剂分类的一大创新,不仅可以提高组方遣药水平,更重要的是能启迪人们学会灵活把握用方法则。
看来,老中医开的药方子大有学问,当然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讲,不管是几十味中药的大药方,还是只有几味中药的小药方,能够实实在在治好病的药方才是好药方、好中医。